我的力量,不是來自個人,而是來自很多人

“Ehara taku toa i te toa takitahi engari he toa takimano” 是一句毛利族的諺語。

由於我毛利語還不行,就問毛利族好友 Peter,他說:‘My strength is not that of a single person (warrior) but that of many.’ 由於毛利語屬於南島語,跟英語或中文都很不同。

Ehara = not

Taku=my,

toa=warrior/person,

takitahi=collective,

engari=but,

takitini=direct

意思大概是「我的力量,不是來自個人,而是來自很多人」。在原住民社會中,很多的強調在於眾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工作)是成功的關鍵。這句話是來自Peter爸爸的部落 Ngāti Kahungunu

換句話說,是「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我』自己獨力達成的」。言下之意就是公開的肯認自己的家族、祖先、朋友、同事、老師,在人生旅程上挑戰試驗中,是我的力量泉源。

泰雅族的諺語呢?去看看泰雅族詩人或作家,他們是不是寫了什麼泰雅觀點的人生哲理呢。

Peter 建議:”If not. maybe this is something you could think about doing after your PhD. Sit down with your elders and talk to them about what proverbs and lessons they were taught by their elders and passing these onto the next generation” 😀 😀 好的,如果還是很少人紀錄泰雅語哲理諺語的話,這可以納入我的博士後計畫內!

 

 

側寫 Yukan 報告 Mqwas, 唱自己的歌

演講日期:6/17/2015

題目:Mqwas, 唱自己的歌

主講人:Yukan

主題語:「從自己可以做的,開始做起」

Mqwas, 唱自己的歌

‘Mqwas’ 是泰雅族語「唱歌」的意思。Yukan提到這個詞,意指從做歌謠社、唱歌找自己認同。其實我一開始看到他的投影片上 mqwas 還錯看成快樂(mqas),像是mqas saku balay mqbaq isu (很高興認識你)。在廖英助先生編寫的泰雅爾族語-漢語辭典裡面,拼法有些不同。Mqwas 他是拼 möquwas (第一冊 p.866),而快樂是 möqas (第一冊 p.860) 。

尤幹一開始介紹他是誰。十歲以前,他名叫叫黃子台(他笑說這「黃家子孫在台灣」簡直就是中華文化國民黨國系統的感覺)。生前一個月爸爸不知道他叫什麼,夢到說尤幹跑來跟爸爸說他要叫黃子台。之後恢復族名:他爸很active參加原運,他家裡面他爸爸、媽媽、自己與弟弟是部落第一個改成原住民名字的家,那時候他舅舅很生氣因為怎麼尤幹的名字(Yukan Yulaw)跟他爺爺名字完全相同,覺得這樣亂取。

在這邊必須小小解釋一下泰雅族的命名。

尤幹•納甫說,泰雅族為男孩命名方式是個人的名字(通常援用長輩之名)後面接爸爸的名字。這種象徵先人的生命在孫子身上延續,並獲得庇佑的命名方式,就與漢人的父子同姓有極大的不同。

在一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研究生王雅萍撰寫的〈各族傳統命名制度的探討〉報告中提到,在立法前,泰雅族傳道師多奧•尤給海為女兒取名吉瓦思•多奧,因為抵觸了漢人對父子同姓的原則,戶籍機關不通過他的申請。他車禍去世前的那一刻,他的女兒仍尚未報戶口。(來源:台灣光華雜誌

其實也不只是接爸爸的名字,我奶奶說其實後面那個名字就是讓大家知道你是誰的孩子,所以如果你媽媽Ciwas比較廣為人知,那你(比方說你叫做Walis)就可以叫 Walis Ciwas– Walis, Ciwas之子。這種感覺有點像托爾金寫的魔戒裡面的「我是亞拉岡,亞拉松之子」那種感覺。

烏來部落 

他喜歡小時候烏來部落的感覺。大家互相看顧支持的感覺很深很強。但他現在在部落看不到這種感覺。他也在投影片裡面說明現在的烏來部落跟以前有哪些差別,比如說中央樓梯跟柏油路那邊。我自己無法體會那種烏來部落以前的感覺,因為我是烏來老街長大的。我還記得小時候到烏來老街各個商店串門子、找小朋友玩;我記得去烏來國中小下面玩水烤肉的時光、去天主堂探險的時光、去林之下雜貨店買飲料的時光。

烏來老街不是烏來部落喔,這個是我長大的「烏來」,雖然我一直以為這就是部落,但它並不是

烏來老街不是烏來部落喔,這個是我長大的「烏來」,雖然我一直以為這就是部落,但它並不是

啟蒙Yukan的老師

Yukan提到一位影響他很深的老師,是平地人,24年來在烏來教書春風化雨,他媽媽是他學生,每次老師遇到Yukan都會說我教過你的媽媽,你更要好好學。老師教國語,給劉墉的書,培養他做朗讀演說詩詞吟唱等,希望藉由這樣練習國語能力。老師有一句話深深影響著Yukan,奠定他成為老師的基礎:「希望以後出去可以回來部落,好好回饋部落,因為部落很重要」。

“No matter what anybody tells you, words and ideas can change the world.” (Dead Poets Society)

大學:Turning point 認同轉捩點

一開始沒有太多深層的感動,泰雅對他而言就是女生織布男生打獵就這樣。一直到美麗新民謠(胡德夫、紀曉君等等)到學校展演,一個一個跟原住民社團學生握手,一聽到他是烏來的,就跟他說「要加油」。再一年,發現跟人家其他原住民一比,發現其他人介紹自己很有自信、很以自己部落為榮,他發現有些事情怪怪的,也開始去想:到底發生什麼事了?Yukan的大四很忙,參加文化會議碰到不同原住民同學,很多刺激,他知道自己要更多這樣的刺激。參加原民會很多活動:返鄉服務、文化班等。得到很多東西,讓他在學校工作時候的養分。

我自己在唸大學的時候沒有參加原住民社團,所以在連結其他同年紀原住民學生方面就比較薄弱。加上後來出國,就更沒有機會。希望可以從現在開始啟動改變。

Yukan 教書生涯

一開始在福山國小,第一年教原住民孩子。看到很多問題。待了一年之後。再來到烏來國中小,前後待5年。一開始想說把書教好就好,連母語也沒有特別在意。

他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年,朋友說:你的阿媽說你母語學得不好,都沒學好還去學英文。他反省說,那時候不覺得學母語很重要。換句話說,他自己認為泰雅的認同很重要,但是沒有想到語言很重要,經過朋友講就有感觸,經過一年(六年前)考給教師的族語認證事件,Labay師母的先生是評審之一,在他用族語說我已經下面的都不知道了之後,師母的先生就用族語說你無論如何你就是不要講國語,不要讓評分的漢人發現,反正就繼續講。之後順利拿到證書。就下定決心泰雅歌謠到傳唱社。

接著他放十分鐘紀錄片,講他創立泰雅歌謠傳唱社的過程。我很喜歡紀錄片最後一首歌,也就是Yukan 的叔叔不浪尤幹創作的歌曲:我遺忘已久的泰雅(看這個影片的 youtube)。

Backpacking in Australia

當老師的實務跟理論不同,需要休息。所以他2012去澳洲,買了機票就去了。旅行當中一直想念部落、想念孩子、想念媽媽。覺得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要回來前兩週接觸烏來國中小,回去教學。

他思考國小已經帶了社團,那國中也帶一個社團嗎?有什麼可以做得不一樣?他發想做:族語MV(毛利族青年做過的)。歌謠都是翻譯古謠的旋律,配上歌詞(Yaki Yagu 以及Yaki Nori 幫忙)。

後來小朋友有回饋與改變,慢慢小朋友對族語似乎比較有掌握,也跟他說想要穿自己舅媽織的衣服(–> 他很驕傲,小朋友慢慢有想法,從唱自己的歌到穿自己家人手織的衣服)。

329 為烏來而走—Mstranan烏來權益自救會 —> 接觸部落長輩的開始

他扮演自救會裡面的紀錄,一星期三四場。受到打擊—不同角色黨派家族恩怨,為了土地爭奪。導致有人要主導,部落抱怨怎麼有人沒有通知到,人家說是Yukan沒有通知。人家講他。

深耕部落

社會型學習計畫:蠻多樂酷的人支持

部落大學課程方面,很多人支持分享會活動。但是部落願意參與的人不多,但也找了許多願意做事的人。另外,他試圖拉近部落與學校的距離:關懷站-服務學習。小朋友來關懷站這件事,他希望每個月去一次,還在討論要怎麼做。小朋友在跟老人家互動的時候,深切發現學族語真的可以跟老人家溝通。

烏來國中小的小朋友來烏來關懷站,做跨世代的交流

烏來國中小的小朋友來烏來關懷站,做跨世代的交流

Yukan 深深地覺得在部落做活動需要有伴。他提醒要常常想初衷:孩子的笑容。

六月六日 Yoshifu去老屋教畫畫、他媽媽阿姨提供烤肉,實在能夠感受整個家族都在支持Yukan。他們家準備的烤肉是只用鹽巴調味的傳統味道,跟我習慣的塗很厚一層烤肉醬的烤肉很不一樣。

Yukan也很受感動,提到嘎西畫牆串起老中青代,有很多對話於此而生,老人來聊這裡面的故事等。讓他覺得部落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她也希望可以繼續串連更多的人。最後他放莎韻之鐘,因為他意識到部落老人的認同,日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UNPFII 聯合國原住民族事務常設論壇

就是在那邊認識尤幹的。原民會那邊有一系列的參加成果報告,見

尤幹講得很有意思,說聯合國裡面開的會有點像區公所的會,而平行會議(side event)反而比較像在部落,叔叔阿姨們講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及更有實質意義的事情。

Yukan 怎麼看學泰雅語在這個國際化時代的重要性

Yukan 說英文對他來講是個工具,他主要是跟小朋友對話,他說只要學會泰雅語:那你就可以聽得懂阿嬤講的話、你聽到很多故事。

至於怎麼學族語,Yukan說—怎麼學英文就怎麼學族語。或是透過九階教材。他自己參加福山的母語魔法學院,也密集的接觸過。

Pu’ing 用自己的方式,找路回部落

最後這段我覺得對我來講為深刻,就是Yukan講到他叔叔不浪尤幹,其實那時候他族語也是講的不是很好,但是想要為部落做一些事情。用自己的天賦跟方式去做。我很震撼,我發現像是Yukan或是不浪尤幹,他們看起來這麼「純粹泰雅」的,其實是背後有一段找路走回來的過程。

我發現其實大家都在找路找最適合自己的天賦與位置的方式回家,以前、現在、未來都不會是只有我單獨一人。沒有什麼好比的,我們都有各自的十字架,就只能堅持前進了。

泰雅學側寫:原住民族的教育發展與延續—以烏來國中小為例

演講題目:原住民族的教育發展與延續—以烏來國中小為例

演講人:李文旗(烏來國中小校長)

我不是就讀烏來國中小的,但是從小就去那邊玩。媽媽與叔叔也曾經在那邊教書過,算是有點淵源。

在演講前王雅萍老師對李校長的簡要介紹:

海洋大學學士碩士畢業之後念師大地球科學系科學教育組博士,每天開40公里的車來烏來上班。烏來教育史上面唯一留兩任的校長。

李校長是個行程滿滿的人,不僅當校長,也在海洋技術學院兼課、在北藝大音樂系美術系演講。目前在烏來國中小已經五年,可能八月一日之後就要換學校。投影片由校長與學生encounter的故事開始。

第一個故事主要說:以前跟孩子聊天問說以後要做什麼,孩子說想在溫泉旅館刷浴室(因為他媽媽在哪邊上),或是去跳舞場跳舞。校長云:為什麼孩子未來的希望是這樣?校長自答:因為家庭環境的關係(沒有錢)與影響(家長都在這些場合上班),他們缺乏學習動機。

第二個故事是烏來國中小六年級畢業旅行到國體大,學生下車跑四百公尺跑道、晚上洗澡很高興可以洗熱水澡。校長解讀:原住民住的地方沒有溫泉,大部份平地人家自己拉溫泉管線,但是原住民住的部落沒有。最心酸的是只有一雙運動鞋。家庭環境不好。

綜合上面的故事,校長總結他剛到烏來看到的問題(好像也是他現在看到的問題):

  • 他們對族群認同感跟信心(學生心想:「當原住民有什麼好的?」)—學族語更不用講
  • 沒有同儕砥礪與競爭力(總共11個班,校長認為這樣沒有競爭力,從國小到國中都是這樣)
  • 沒有楷模(沒有地方人士給他們看說可以學)
  • 家庭教育功能不彰—520法則(「在學校學五天、回家兩天之後再回來學校就歸零」,因為沒有好的對象教她功課;寒暑假更慘)
  • 價值觀偏差(「我們那邊孩子或家長就覺得錢很重要,政府給原住民家庭很多補助,我去的時候他們就說要補助要補助,所以對金錢的概念很重)
  • 在地公部門資源缺乏(應該是說不願意投入學校,我說水源回饋金一年給烏來區7800萬,但是他們除了110萬烏來、40萬給福山,其他都不給)
  • 高中職中輟率較高(學費突然變貴、加上族群要融入很困難)

校長提醒,以前的校長詹正信說:「不要看孩子面前的錯,要看孩子背後的痛。」所以要問說為什麼會這樣(ex. 跟人家應對你覺得他很沒禮貌,要去想為什麼他會這樣應對,是家庭嗎?還是其他因素?)

接著校長介紹烏來國中小,每年他就設定一個目標,他看烏來國中小:「一所迷你的原住民十三年一貫多元智慧實驗學校」。烏來國中小是校園總面積0.87公頃、原住民籍學生佔86.8%(這學期的資料)。現在全校30個老師,民前4年(1908年)烏來番童教育所,所以2018才是100年校慶。校長對學校的願景是:「烏來心、泰雅情、國際觀」。看來烏來與泰雅是在烏來當校長的必備計畫願景關鍵字,重點在於他如何去理解跟安排這個願景的達成。

李校長積極問學生為什麼烏來總共原住民漢人一半一半,但是烏來國中小卻是原住民學生快九成。校長引導同學回答因為漢人會把孩子送到外面去就讀。在校長的心目中應該就是只有類一、天真活潑可愛又沒錢的原住民,以及類二、不那麼天真活潑可愛又有點錢的漢人。

國際交流部分,烏來國中小跟臺大AIESEC有合作,來烏來國中小一個半月。

多元發展部分,校長強調他用多元智慧測驗,要去發現烏來小朋友的多元智慧在哪裡。我很好奇到底用那個測驗的信度跟效度有多少。而且人那麼少,應該不需要到測驗去了解。校長他覺得學生的弱勢能力是語言(因為漢語測驗的成績不好),但是又說英語能力很好。校長後來語出驚人指出原住民孩子的英文比較好是因為泰雅語是羅馬拼音。不過羅馬拼音是近幾年的事,看來校長還不太認識泰雅族長輩與歷史。

連結資源部分,烏來跟北藝大跟故宮(「國寶總動員」)合作、歌謠傳唱去-喜來登(尤幹爸爸牽線)。他指出原住民重點學校—要研修三學分的課程。課程教學方面,母語課程(泰雅語跟排灣語)有排灣語是因為烏來有兩個警察是排灣族的,就那兩家。閱讀教育—企業合作。

未來方面,校長希望烏來可以轉型成原住民族實驗學校、不要把原住民族文化變成附屬,而是結合文化變成主要。

最後回答問題方面,校長指出孩子在家很少用族語溝通,有斷層,爸爸媽媽不會講,爺爺奶奶還會。雖然有族語課程但是還是一知半解。另外,部落電台只有倡議而已,還沒有實作。

族語課程方面,新北市規定國小只要有一個小朋友修,學校一定要開課,但國中是沒有。我記得我小時候根本沒這種東西。烏來國小是課程,而不是教學的語言。這樣其實就差很多,因為語言因該要是沉浸式的。而目前只有福山有沈浸式課程。

校長希望把課本裡面文法跟例子,應該要跟泰雅有關,比如說自然科。另外,把圖片換成烏來看得到的圖片、語法改成原住民孩子看得懂的語法。雅萍老師說總共有四年屏東縣泰武編制八位老師專門邊排灣族的國小課本,目前全部數學都編好了,用屏東泰武那邊的例子(動物、植物)。

預算方面,校長說治理烏來國中小一年、30個老師要兩千多萬。人事費最多,就是老師的薪水。當然還有設備等等都要花錢。

實驗教育方面,新北市提實驗教育。信賢種籽學校上次來開,考慮公辦民營學校,公家出人事費,課程跟用人都會受到公家約束。實驗學校有很多發展的空間。

未來思考:原住民怎麼用自主的模式來辦學